5月15日下午,由必威betway入口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必威betway入口高级必威betway入口承办的云山教师沙龙第106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196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并通过“译直播”和“bilibili”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同步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耿强副教授应邀进行了主题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特征再阐释——对《翻译论集》的历史症候阅读”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广大翻译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耿强首先概述了探讨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背景,指出其是中国新时代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耿强提出,重读罗新璋先生主编的《翻译论集》(1984;2009),拟回答“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否是罗新璋先生总结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问题,试对中国翻译学界的经典文本所塑造的中国翻译理论传统进行再阐释。
该研究运用历史症候阅读法,即深层语境化的方法,发现《翻译论集》充满了沉默的症候,其问题式在于坚持中国翻译理论特色说,对问题求解产生局限性。随后重点考察《翻译论集》所收录的从1949年至1966年5篇代表性文本,发现具有症候的原因在于通过删除、置换和“内向化视野”的使用,排除掉不属于“翻译问题”的内容,对历史文本进行了浅层语境化。
该研究在方法论上引入了历史症候阅读法,追踪历史文本之间隐秘的互文关系,认为其是文本背后历史主体的“以言行事”,由此释放文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声音。在理论方面则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资源,指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是一种综合理论。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积极提问,耿强耐心解答,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表示本次讲座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附:耿强副教授简介:
耿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上海市外国文学研究会翻译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Baker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翻译话语、中国文学外译,迄今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编著四十多篇、部,完成并正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翻译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3篇及其他非文学类翻译若干。专著《中国文学:新时期的译介与传播——“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国文化外译:典范化传播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