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0日下午,公司云山讲座教授、国家外交出版事业发行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翻译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先生莅临公司,在二教217为部分本科生讲学。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与世界对话:机遇与挑战”,以黄友义个人的丰富经历为例,重点讲述了如何以外国读者能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
黄友义提出,中国已经历史性地被推到国际舞台中央。这一现状有两个特点,包括中国对外传播受众的人员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过去关心中国的是少数学者、政界和商界人士,但现在关注中国的人多面广。他通过列举2014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状况,以及出境旅游人次和境外消费等数据,说明中国人已经踏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其中,2011年,全国中译外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达到当年翻译总量的54%,2013年增长到60%,中国翻译市场也从输入型向输出型转变。他还以亚投行为例,说明中国开始牵头做一些国际项目,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这对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也是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
此外,黄友义还详细阐述了“公共外交”的定义。通过介绍胡锦涛(2009)和习近平(2013)等国家领导人对“公共外交”的重视,他对比其原来的和现在的定义,指出“公共外交”是以传播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跨国活动。只有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能够与其打交道,才能占有先机和优势。他还强调,凡是有机会跟外国人接触的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实践者。因此,企业应当承担这方面的社会责任,公民也应该以自己言行树立国家形象。他还具体描述了相关的经历,让同学们能真实感受到,个人言行也在传播中国人的形象。
黄友义强调,中国政府必须掌握国际话语体系,因为语言就是形象,语言就是实力,语言就是生产力。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应当考虑如何面对全世界70亿人,讲好中国故事。明确外宣品的目的是掌握话语权,外宣品的功能是提供信息和讲述故事。谈到各国存在历史不同,文化相异的现象,他向同学们极力推荐外宣必读图书《一九八四》[奥威尔(作者),董乐山(译)],以了解西方是如何看待东方话语体系。针对如何进行有效外宣活动,他给出了五点建议:第一,避免宣传味;第二,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三,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第四,美文难以产生美的效果;第五,背景介绍宜简不宜繁。在谈及各点建议时,他也列举很多实例加以说明。例如,怎样理解“金融服务网络遍布城乡村镇,金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旅游宣传中的“永乐十八年”和“清顺治二年”,可以分别翻为“1645”年等。有些情况下,撰写文件的作者不懂外语,不了解外国人的思维。而懂外语的人,应该体现出在这方面的优势。此外,中国的新闻报道风格与国外的也并不相同,国内新闻有时会出现一些煽情的话语。但是国外的新闻报道都是以事实说事实,因此,最好不要按照煽情的话来翻译。例如,日常语言出现高度军事化的特点,“快吃,速战速决”等,如果忠实地将“速战速决”翻译迟来,有可能会让国外读者感觉中国天天在打战,不爱好和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翻译的目的是什么,要将翻译的内容跟读者的知识和背景产生联系,让读者能够产生联想,以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
黄友义强调,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我们需要自己适应中国新的大国国际地位,说话表达要符合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身份。尤其在翻译环节,要注意翻译的是文化内涵,而不是文字表面。翻译人员要正确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讲座在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