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著名翻译理论学者、澳门理工学院蒋骁华教授应邀前来公司讲学,他以“文学符号学翻译理论阐释”和“Orientalism与典籍英译”为主题与公司翻译学研究生进行了两场精彩的分享。
蒋骁华教授在讲座中
蒋骁华教授接受公司合作导师聘书
12月6日上午第一场讲座在第九教学楼丝纺讲堂进行,活动由公司蓝红军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副经理张保红教授为蒋骁华教授颁发了翻译学博士生合作指导教师聘书,希望以此为开端,积极开展两校翻译学学术交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蒋教授表示十分高兴接受这一兼职聘任,表示将努力为公司翻译学研究生到澳门访学创造条件,并将对合作培养博士生加以悉心的指导。
敦聘仪式之后,蒋骁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文学符号学翻译理论阐释”的专题讲座,他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探索了文学翻译研究的符号学进路与方法。讲座从“什么是符号?”这一问题开始,蒋教授对“文学符号”、“文学符号学”及“文学符号学翻译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剖解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的符号编码解码过程,功能特异性,从符形、符用、符意等多方面阐述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基本原理。在互动交流环节,蒋骁华教授就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解答,指出文学符号学翻译理论旨在揭示文本现象,为翻译批评提供重要工具。
下午的讲座和座谈在第六教学楼口译创新实验室进行,蒋骁华教授围绕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和翻译学博士生、访问学者进行了交流。蒋骁华教授从作为一门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和一种想象等四个方面解读了“Orientalism”,分析了Orientalism的产生和演变历程,提出了“自我东方主义”的概念,并结合现当代一些著名的作家如鲁迅、谭恩美等人的文学创作中的自我东方主义现象分析了Orientalism所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也结合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在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的案例,从解经式翻译、析字式翻译、改写式翻译、副文本中居高临下点评、东方情调化翻译和读者取向翻译等方面阐释Orientalism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影响。当前,翻译学研究呈现出多元范式并存的局面,文化翻译研究看似热度有所减退,但东方主义至今仍是有待探讨的领域,蒋教授的讲解内容丰富、发人深省。
座谈现场
同学们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蒋骁华教授进行如此近距离的交流,大家和蒋教授积极互动。蒋教授的讲座让同学们获益良多,从研究选题、理论工具、资料把握和利用,同学们获得了诸多的启迪。在他的身上,同学们看到了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索精神,也感悟到了杰出学者的学术之道:兴趣驱动的大量的阅读,严格的方法论训练,深入的文本细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等。蒋教授在公司的学术交流活动于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蒋骁华教授简介:
蒋骁华,北京大学博士,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翻译研究院访问学者,澳门理工学院教授,联合博导,澳门译联监事长,亚太国际交流英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external academic adviser,《广译》(ISSN1998-5177)编委,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秘书长。教授英语、翻译等30余年。已发表翻译研究论著60多篇(部)。是最早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到中国的学者之一,最早引介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Edwin Gentzler、Douglas Robinson、Lawrence Venuti等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